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在线阅读 - 第230章 投降地点

第230章 投降地点

    此外,中国境内日本战败投降的地点签字仪式在进行中:

    ? 芷江?: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

    ? 台湾?: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标志着台湾光复??,回到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陈仪将军为在台湾受降的代表。

    担任降方代表的是台湾总督兼日本陆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在台湾北部中山堂举行:

    侵华日军投降代表安藤利吉,呈送投降书。

    “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

    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回祖国

    历史背景: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领土。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琉球”。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朝政府在台湾有正式管理。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再次侵逼,中国再次出现了边疆危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

    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制造武器;

    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

    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

    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

    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

    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因此,《马关条约》属于废止之列,日本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统治,从是日起即失去凭据,中国要求恢复条约签订之前的状态。

    1943年11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

    战后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

    1945年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定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归还中国,国际社会表明了支持中国方面诉求的一致立场。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决定由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主持接受当地日军第十方面军十六万九千人的投降。

    10月2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司令部前进指挥所在台北成立,处理日军集中及受降各事。

    17日及22日,中国陆军第七十军、第六十二军分别在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陆。

    光复纪实,受降典礼: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时,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由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

    侵华日军投降代表安藤利吉(左)呈送投降书,国民党军队在台湾登陆。

    10月25日受降日一大早,公会堂前站满欢欣鼓舞的台湾民众。

    自上午9时起,各界参加代表即陆续进入会场,计有250余人参加。

    9时55分,中方受降代表暨参加人员入席。

    着军服的受降主官陈仪入席站于长桌后方正中;

    全体肃立奏乐。

    9时57分,派陈汉平少将引导日方投降代表安藤利吉等一行缓步入场,向受降主官敬礼,依命就座。

    台湾光复仪:

    10时鸣炮,典礼开始。陈仪即席宣布受降书:

    “台湾日军业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国陆军总司令何转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

    兹以第一号命令交与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口将军受 领。

    希即遵照办理。”

    宣布完毕,事项命令及受领证交参谋长柯远芬转交安藤利吉。

    安藤利吉在受领证上签署后,日方代表谏山春树向受降主官呈递降书。

    经审阅无误后,日方代表退席。

    投降签字典礼完毕,陈仪即席广播,正式宣布:

    “从今天起,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

    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世界知。……”

    日本侵占中国台湾省五十年的历史到此结束。

    大陆发行纪念台湾光复回归纪念币,

    大陆发行的纪念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纪念币。

    台湾在黑暗中等了50年才等到天亮

    庆祝光复大会:

    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10月25日上午举行后,下午台湾各界 又于同一地点举行庆祝光复大会。

    大会由耆宿林献堂任主席,陈仪、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李翼中、盟军联络司令官赖德理上校及党政军首长要员均莅场参加。

    大会行礼如仪后,林献堂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致辞,次由陈仪、李翼中、台胞代表相继致辞。

    全场意气激昂,欢声雷动。

    大会进行至下午4时30分散会,与会人员满怀兴奋地走出会场。

    是日,总计有40余万名台湾民众参加庆祝此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

    当晚,家家户户通宵欢宴,焚香祭祖,告慰先灵。

    少数民族群众也同样歌舞集会,狂欢庆祝三昼夜。

    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

    1946年1月12日,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01297号政令,宣布:

    自1945年10月 25日起,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因日本占领而失去中国国籍的台湾人民,一律恢复其中国公民的身份。

    至此,台湾同胞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都恢复了中国国籍,600万游子重新回到祖国 母亲的怀抱。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

    台湾光复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台湾雾峰林家后人林光辉:

    “光复后,台湾人终于不用再当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二等公民,我们终于回到祖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立场和举措,尽管存在应当依靠什么力量收复台湾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是较为积极的。

    1946年10月25日蒋先生在《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会训词》中说:

    “我们国父倡导国民革命,即以光复台湾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

    国父在台湾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当时发布宣言,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1945年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举行了日本战败受降仪式,约有20万民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945年10月10日,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秋风萧瑟,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庄重与喜悦。

    这一天,阳光穿透薄云,温柔地洒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仿佛连天际都在见证着历史的转折。

    太和殿,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皇家宫殿,此刻承载了中华民族洗刷耻辱、扬眉吐气的光辉时刻——日本战败受降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约二十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太和殿前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历经战乱后对和平的渴望;

    有青春洋溢的青年,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还有稚嫩的孩童,或许不完全理解这场仪式的意义,但那份庄严的氛围,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上午十时整,随着一阵阵雄壮的军乐响起,受降仪式正式开始。

    全场鸦雀无声,只听得见心跳与历史的回响交织在一起。

    在太和殿的丹陛之上,中国代表身着笔挺的军装,面容肃穆,他们身后是中国国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力量。

    而日本代表,则低垂着头颅,步伐沉重,缓缓步入会场,将象征投降的文书递交到中国代表手中。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历史的车轮在此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民众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那是对胜利的庆祝,更是对牺牲者的缅怀。

    无数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相互拥抱,传递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与希望。

    仪式结束后,人群并未立即散去,他们或低头默哀,向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同胞致以最深的敬意;

    或仰望太和殿上空,仿佛能从中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轻轻触摸着太和殿的古老砖石,听长辈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这段记忆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太和殿,为这一历史性的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这一天,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属于和平、发展与繁荣的新时代,正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缓缓展开。

    ? 日本投降书原件分别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和台湾的国军历史馆??。

    ? 美国国家档案馆?: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向同盟国签署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这份投降书的原件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 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部分日本投降书的原件存放在日本的江户东京博物馆?。

    ? 台湾的国军历史馆?:1945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国签署的《日本向中国投降书》原件现藏于台湾的国军历史馆?。

    这些存放地点不仅展示了日本投降书的物理位置,也反映了这些文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纪念价值。

    芷江成为中国战区日军投降地点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芷江拥有当时远东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

    该机场的空军实力雄厚,拥有数百架可随时起飞作战的飞机,可以对日军产生威慑作用,确保受降会谈的主动权。

    其次,芷江在湘西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中国军队在此次会战中表现优异,日军在此地失败。

    选择芷江作为投降地点,可以让日军体会到失败的滋味。

    此外,芷江地处昆明、重庆、南京三个城市的中间地带,交通便利,无论是重庆、昆明派出的中美受降代表,还是南京日军总部派出的乞降代表,乘飞机来芷江都很方便。

    最后,芷江机场保持完好,大小飞机可随时起降,便于受降要员及降使进出。

    ? 芷江受降的具体过程和历史背景如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1日,在芷江举行了中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开端仪式。

    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代表国军政府与日军洽降代表今井武夫进行了会面,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

    这次受降仪式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彻底失败。

    随后的9月9日,中国战区范围内的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无条件投降。

    ? 芷江受降的历史意义在于?:

    芷江受降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失败,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芷江受降纪念坊和纪念馆成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所,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芷江受降的历史背景:

    芷江受降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机场向中国投降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